一站式学生社区|从“爱豆狂欢”到精神坐标:一场关于饭圈文化与榜样重塑的思政对话

时间:2025-05-08来源:

2025年5月8日,党委学生工作部(处)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栋“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思政引航,青春逐光”系列主题活动,第五期以围绕“饭圈文化”现象,举办了一场题为“迷失的爱豆狂欢:饭圈文化下我们怎样进行榜样的复归与重塑”的活动。通过深入探讨饭圈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追星行为,思考如何在社会多元价值观中树立正确的榜样认知,重构健康积极的榜样认知体系。武汉传媒学院学工处副处长曹灵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老师杨竹茹、钱利文、杨梅小雪、王文瑶、学工处学生科副科长袁攀、校团委副书记张坤、辅导员方锦华及学生代表参加。

微课伊始,杨竹茹老师以“饭圈参与度调研”切入,指出当代青年在追星过程中既可能获得情感共鸣与社群归属感,也可能陷入“数据打投”“过度消费”等异化困境。“饭圈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同学分享道,“它让我在集体中找到认同,但也曾因‘控评反黑’消耗大量时间,甚至忽略现实生活。”对此,杨老师提出在社会学上,青少年更需警惕饭圈活动中被资本裹挟的“虚假共同体”,而应回归以真实成长为导向的自我价值实现。

围绕“爱豆与粉丝的关系”这一话题,师生展开激烈讨论。老师指出:“偶像工业将‘情感劳动’商品化,粉丝通过消费获得‘养成式’参与感,但这种关系本质是不对等的。”杨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追星,注定是一场有始无终的恋爱,粉丝的支持应转化为对作品和品格的认可,而非盲目‘为爱发电’。”

针对粉丝消费对偶像发展的影响,微课以耗费金钱精力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否值得引起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在买自己的“开心”,老师提出是否将好好爱自己作为了前提时,同学们闭口不语。杨老师提出消费的行为,同时也提供给了明星,大家离不开他的错觉,“塌房事件”也会来的更快。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过度”都是不可取的行为,追星途上,我们会付出时间,会付出金钱,但一定不要在饭圈文化中迷失了自己。

活动中老师抛出问题让大家说出心中想法:“追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现场学生一致认为,明星和粉丝一定要双向奔赴才会让这段关系更加长久。老师提出思考,爱豆在成名后想证明自己不是靠粉丝才走到这个地位时,大家会不会觉得心寒?同学们表示,链接感变弱的同时,这也是一种背刺。但也有同学分享自己去线下的经历,表达了在线下见面的欢喜,以及明星本身和粉丝后援会对粉丝的看重。有反向的付出才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明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许正是慕强粉或普通粉丝也想看见的,这也是他们喜欢该明星的底气。

本次微课通过解构饭圈文化,引导学生跳出“信息茧房”,重新审视偶像的榜样意义。正如:“追星不是进入饭圈‘做数据’‘打榜’,而是提供给我们的情绪价值,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好的自己。”此次大家坐在一起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想法,让大家更了解如何在明星与自己的关系中保持积极正能量,引导他们不陷入内耗情绪,不贪婪过度地盲目追星。在平日里向明星积极的一面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像心目中的“他”一样优秀。

思政微课的成功举办,为学院的青少年们注入正能量,希望同学们永远追求自我,保持真我,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不在“饭圈文化”中迷失,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传媒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6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