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 | 半生风雪,摄影未歇——我校影像叙事方式探索主题讲座顺利举行

时间:2024-04-09来源:原创文章

(文/记者 胡杨林 图/摄影记者 许悦 李琦浩 编辑/徐佳仪)我校“影像叙事方式探索主题讲座”于大悟校区A栋一站式服务中心与1号教学楼1210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长江日报高级记者邱焰老师作为主讲人,旨在通过专家讲解,事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摄影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拍摄技巧。可以使同学们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后期专业课知识储备。

 

讲座开始前,邱焰老师来到A栋一站式服务中心与同学们进行简短交流,针对于傅楚珺提出的唐山大地震中,拍摄对象为什么更倾向人物而非建筑的问题,邱焰老师认为:“在灾难面前,拍摄人物能够很好的表达出对灾难发生时的人物情感,能够更好的去传递我所希望传达的那种在灾难之后对人民产生的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在情感中的共鸣。”

 

在讲座过程中,在邱焰老师讲述影像叙事方式探索的心路历程中,他表示:“在互联网时代,现在每天约有32亿张照片上传至网络,如此宏大的‘照片流’中,精彩的画面总是过眼烟云。所以摄影师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探究更多影像叙事的可能。新闻纪实摄影、报道摄影的时空瞬间是唯一的。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打破新闻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瞬间’的唯一性的同时,遵守新闻纪实摄影的规则。”

 

邱焰老师在讲座上用4组具体的事例拍摄来讲解如何用“画中画”的方式颠覆报道摄影瞬间的唯一性。第一组为老照片街头拍摄,跨越世纪再同框。他挑出符合20世纪50年代背景的黑白老照片与武汉的6处景观无缝对接,展现“穿越时空”的观感。第二组拍摄春运时部分人员照片,立于车站的人流量密集处,营造出“定格清晰”与“流动感”并存的场景氛围。第三组为汶川地震十五年幸存者的拍摄,即让他们手捧地震时的照片,在多年后进行合照。拉长照片的时间跨度,赋予图片的信息量和内在隐喻。第四组是让百岁老人与蜡像合影,用“画中画”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讲座最后,对于如何拍摄出优秀纪实影像的问题,邱焰老师分享道:“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同时,要融入新的思想,不断自我革新,创新报道形式,以及时刻牢记影像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追求影像极致才有可能拍摄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0武汉传媒学院  鄂ICP备14006246号